| 收藏此页设为首页 欢迎进入苍瑞教育!
培训课程
Star Students
联系我们
联系人:梁老师
联系电话:0311-86251056,18231139891
邮箱:474206161@qq.com 2892267929@qq.com
地址:建设南大街29号众鑫大厦1718室(建设大街与范西路交口东南角)
乘车路线:乘公交车2路,6路,10路,29路,36路,43路,51路,106路,112路到市城管委下车即到
课程介绍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复习)纲要
 
 
 
全书基本框架图
 


文本框: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框: 历史唯物主义文本框: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错误倾向(反对) 运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客观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人类社会的活动要以尊重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各种歪理学说、各种有神论;反对各种主观主义、反对违背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批驳各种歪理学说、各种有神论或唯心主义;  
分析人与自然关系、人类社会的具体事例;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拍脑袋决策”。
说明:从××(如基本国情、金融危机形势、资源环境等到)出发制定××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采取××措施、办法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抵制消极情绪。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唯心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正面: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求灾精神等);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 反面:由于某种错误认识导致××的后果,从而可以给人以启发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反对:主观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错误倾向(反对) 运用
 
 
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静止)观点。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正面:王夫之: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反面: “旋岚偃岳而常静”、 “飞矢不动”:“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唯物论)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
 
 
 
 
如盲目生产,而不是立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等而导致的经营失败等。(也可以从自然领域找例子)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论)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或: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如成语:尽力而为;如例子:面对灾害,人们相互守助,共抗灾害,并采取如建立一些预警机制之类的防御措施,把灾害损失减至最少。
又如:我国几大工程的建设、基因工程、航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天气预报、人工降雨——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错误倾向(反对) 运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方法论)
 
 
 
 
 
哲学依据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1)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反对:主观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运用的例与“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的例相同。如:针对××的情况,制定(××的方针、政策、策略,采取××的措施;防止和克服虚报、瞒报等浮夸作风;求真务实。
注:“哲学原理”,其实是指世界观;“哲学道理”、“哲学依据”,则指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启示”则是要求回答“方法论”及具体要求。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运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观)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反对:教条主义的对待理论,思想僵化的观点。
注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和理解建国60年来的重要结论和经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绿色GDP,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对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由于受一定制约,人们对于一些现象还不能完全认识;自然灾害的反思;对失败的价值思考;
真理标准大讨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变动等。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对中国改革和建设中的认识: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他能体现认识发展的例子。
(三)唯物辩证法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运用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辩证的联系观)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及燃油税改革、节能减排等问题。
分析“五个统筹”、“三个执政”之间的关系。分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辩证的联系观)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强调它的必然性。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联系观)
 
 
 
 
 
 
 
 
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原理内容(世界观)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
重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的中间环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运用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辩证的联系观)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用联系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析新农村建设、分析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决定;国家与民族自治地区的关系等
 
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辩证的联系观)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统筹城乡发展;
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分析循环经济的科学性,分析重视农村改革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神舟飞船工程各个系统的优化组合,发挥最大的效果。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辩证的发展观)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建国60年业取得的成就;分析城乡二无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的重大意义。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运用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观)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途径)。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分析中美、中法、中日、中欧关系,分析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热点问题;分析太空探索的曲折而复杂的过程,进而分析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辩证的发展观)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重视最的积累,如: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分阶段、有步骤进行”、神六升空与宇宙速度问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把握火候、过犹不及、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错误, 抓住时机保成飞跃,不能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辩证的发展、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根据),而事物的外部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在个人成长中,既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又要看到不利的因素;在对外开放时要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国内因素及国际因素的影响。
 
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如国家之间出现摩擦对立与合作并存的状态、建国60年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发展网络、经济全球化、人民币升值、绿色壁垒的利弊等。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运用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同上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辩证的矛盾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1)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要学会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反对一点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有利有弊、“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工作中有成绩也有不足、存在问题和困难,人们积极找解决办法。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辩证的矛盾观)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具体方案等。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而分别采取不同方法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阶段产生不同……;当前的社会现状和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等。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运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辩证的矛盾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2)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时,要遵循从特殊(个别)到普遍(一般),再从普遍(一般)到特殊(个别)认识秩序,不断地提高和深化认识。
(3)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工作方法。
 
 
 
 
试点、推广经验;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工作方法。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辩证的矛盾观)
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题目出现关键字眼时多考该知识点:关键、中心、核心、重点、主题、主线、重中之重、主攻方向、最主要的、最根本的、第一要义、主要任务、主要目标、首要目标等。如: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措施等。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辩证的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支流(矛盾的次要方面)。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
题目出现关键字眼时多考该知识点:①看题意:判断性质与形势时,如利弊、严峻与乐观、成绩与不足(不平衡的情况下,若未说明是不平衡的则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②看字眼:大局、主流、本质、形势、方向、总的来说。
如:一国两制与我国性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运用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辩证的矛盾观)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含义: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和均衡论。
 
 
 
 
 
 
 
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下面情形可以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如题中提及“既……又……,且重点……”或“既看到……又……,特别看到……”。
 
 
辩证否定原理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当前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社会思想观念更新,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等,要注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辩证否定观)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树立创新意识的现实依据:创新的作用(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应用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以及发展的观点等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我国大飞机研制以及其他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运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命题方向同“物质决定意识”的例子相似。也就是说,如果题目没有规定用唯物论的观点,而题目用的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界的现象),并能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就可以同时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
 
 
 
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我国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继续推进和深化各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注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人民的利益。
二)人生价值观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运用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
 
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原理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 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人生价值的含义(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 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把握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综合探究
1.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2.内因与外因原理
【原理内容】①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3.坚持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苍瑞教育:建设南大街29号众鑫大厦1718室 咨询电话:0311-86251056 邮箱:SJZcrJY@126.com
石家庄苍瑞教育@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0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