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页设为首页 欢迎进入苍瑞教育!
培训课程
Star Students
联系我们
联系人:梁老师
联系电话:0311-86251056,18231139891
邮箱:474206161@qq.com 2892267929@qq.com
地址:建设南大街29号众鑫大厦1718室(建设大街与范西路交口东南角)
乘车路线:乘公交车2路,6路,10路,29路,36路,43路,51路,106路,112路到市城管委下车即到
课程介绍
宇宙与地球 教材整体介绍
教材编写思路
本册是选修内容中的第一个模块,即:选修1——宇宙与地球。本模块主要研究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三方面的价值:首先,我们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天体,地理环境的宇宙背景决定了地球上许多最基本的自然地理现象,而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认识了解宇宙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现象,是理解最基本自然地理学原理的必要基础,这说明本册教材是其它选修教材研究内容的基础;第二,这部分包含了宇宙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还介绍了关于地球演化以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最基本认识,经历了漫长认识历程的人类智慧结晶,对于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选修课承担着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的任务,许多学生对天文学和地球的演化史等充满兴趣,因为这些知识内容涉及物质世界形成的“来龙去脉”,历来对学生最具吸引力,选修这部分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些情感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基础。本书教材内容的编写遵循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原则,从广袤无垠的宇宙到人类生活的地球,从地球的过去到现在,将地球的宇宙背景和现状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第三章和第四章是继前面介绍宇宙环境、太阳系与地月系之后,深入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学生已有的自然地理必修知识的基础上,第三章在较大的时空尺度范围描述了地球自然环境各要素,特别是生物圈、岩石圈如何经过漫长地演化,形成现在的格局。第四章则比较具体直观,是我们身边随处能够观察到的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复杂多样的,有陆地、海洋、高山、丘陵等,不同的地貌,由不同的成因导致,但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教材整体框架
本教材共分四章,分章内容的产生是围绕宇宙与地球出现的。
 
  文本框: 宇宙与地球
 

     
  
                                 
           
 
 
 
 
 
 
分章介绍
第一章  宇宙
教材内容分析
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各选修模块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自然和人文地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内容,涵盖各地理学领域之中的各种“地理逻辑”,其实都是建立在地球的宇宙环境基础之上。因此,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不仅是本章在全书的地位,也是本章在中学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所在,即通过对人类宇宙环境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本章包括两节:第一节 宇宙和恒星;第二节 恒星的位置和星空观察。第一节包括“宇宙大爆炸”和“恒星演化”两个内容,这实际是关于物质世界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基本学说,前者还属于科学假说阶段;第二节是关于恒星位置问题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恒星位置的特点和基本观察方法。这两节的内容相辅相成,前者是认识宇宙的基本理论,后者是认识宇宙的基本方法。
 
2、本章内容体系和结构
文本框: 恒星的形成与演化文本框: 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


文本框: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文本框: 天球坐标系和恒星的位置

文本框: 星空的季节变化
 
 
3、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利用四季星空图识别星空
难点:“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依据;天球的概念;利用天球坐标确定天体的位置
 
第二章  太阳系和地月系
教材内容分析
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在完成了关于宇宙和恒星形成的学习之后,本章引导学生更深入和具体地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章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太阳系和地月系,这是与人类地理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天体系统。正因如此,在目前人类对宇宙所做的各种研究中,对这两个天体系统的研究相对也是最深入的。这两个天体系统中的太阳和月球,是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天体,所以本章的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理解地理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这两个天体系统构成的宇宙部分,是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宇宙部分,自然也就是人类为深入认识地球宇宙环境而必然涉猎的起点。
本章关于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内容,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首先,介绍太阳和月球的概况,即基本性质和一些为说明这些性质而引入的相关数据,教师要注意这些数据中的绝大部分是不要求学生记忆的,提出这些数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性质;第二,在此基础之上介绍天体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包括它们的运动特征;第三,介绍天体系统对于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这个内容谈的是天体系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既是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特别是理解月相的成因和变化规律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针对此内容,运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如:计算机课件、教学模型和实地观察等。三部分内容密切关联,且层层递进。
 
2、本章内容体系和结构
 

 
 
 
 
 
 
 
 
 
 
3、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太阳的圈层结构;太阳系的组成和九大行星特征;月相图分析及月相变化规律
难点: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月相图分析及月相变化规律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
教材内容分析
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地球的演化”是继前两章关于宇宙环境、太阳系与地月系的介绍之后,深入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一章在学生已有的自然地理必修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地质年代的划分”和“板块构造学说”两方面的内容。这两部分的内容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在较大的尺度范围描述了地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特别是生物圈、岩石圈如何经过漫长地演化,形成现在的格局。地质年代的划分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处地层所经历的时间和变化的前提,这部分介绍了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等方面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则是从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逐步发展、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它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了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解释了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
 
2、本章内容体系和结构
   
 
 
 
 
 
 
 
 
 
 
 
 
 
 
3、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质年代的划分;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
难点: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材内容分析
 
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地表形态也称为地貌,是受到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形式和动力来源在第三章第二节作了详细介绍,外力同时作用于地球,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比起前三章的内容,本章的知识无论从空间尺度,还是从时间尺度上都更加具体直观,是我们身边随处能够观察到的自然地理事物,对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起到帮助作用。
地表形态是复杂多样的,有陆地、海洋、高山、丘陵等,不同的地貌,由不同的成因导致,但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内力作用源于地球内能,外力是在地表转化后的太阳能、重力能、引力能。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关系,一直是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教材在第三章讲解了地球总体演化的历史,以及全球性地质构造的动力机制,因此,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本章略讲内力作用的过程,重点剖析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知识的脉络更加分明,但又不断提醒学生不能忽视内力对地貌的作用,不能将内外力割裂开来分析。为了更好的将各种地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材的图文比例近似为1∶1,图像资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2、本章内容体系和结构
 
 
 
 
 
 
 
 
 
 
 
 
3、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
难点: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实施建议
本套教材体系结构的设计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的要求,将课程标准提倡的探究式学习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教材的编写中。因此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采用了双系列结构:课文系列(章、节、框题、复习题)和探究系列(课题、检查进度、探索)。虽然是两个系列,但又有机结合。每章的章首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课题”;每节开始均设计了一个小的“探索活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重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题研究实施建议
探究系列的体例是每章的章首设计一个“课题”,具体内容包括:目标、准备、进度和总结。“课题”研究的内容源自每章的核心内容,结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的内容,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并对每一个环节都给出具体可行的活动步骤和要求。下面我们以第一章《宇宙与地球》中的课题为例,介绍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课题研究。
首先,我们要理解课题的设计意图和要求。本章的课题是《恒星的辨认》,这个内容与第二节《恒星的位置和星空观察》联系更密切,但第一节中关于恒星的形成和演化是第二节知识的基础,所以说本课题设计的内容是贯穿本章的。在本章,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天球坐标系简图,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运用星图进行星空观察,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天文观察能力和定位能力,并能总结规律。注意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不是简单的“识记”恒星的位置,机械的“背诵”规律,而是会阅读“星图”、会运用“天球坐标系简图”定位。仅凭记忆也能记住一些恒星的位置,但学习天文知识的乐趣和对学生观察定位能力的培养恐怕也被抹杀殆尽了。为此课程标准在活动建议中要求“阅读星图,观察四季星空,辨认银河以及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和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可见,本章的课题内容与课程标准完全一致。事实上,每个课题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增加了一些拓展性的、趣味性强的内容。例如本课题的三个目标中:1、观测记录星象图;2、收集关于星座的神话故事;3、编写关于星座的神话故事,其中后两个目标看起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无关,但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却有很重要的帮助,看似不符合科学的神话故事,却为科学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科学并不是干燥乏味的,学习它们也是很有意思的过程。
第二、课题准备
由于每章的课题都是贯穿始终的,但教学时间有限,不能等所有内容都讲完后再开始活动,因此提前预习全章内容就很有必要。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目标,指导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例如天球坐标系的应用。在了解课题研究内容的基础之上,首先分好课题研究小组,一般可以自由组合为6人左右的小组,并选出组长一名。本课题的难度不大,目的是训练学生对简单星象的观测和记录,这些是认识星空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对星座名称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三、具体研究阶段
教材这部分内容系统地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准备,以及具体的研究进度。本课题要完成三个任务:观测记录星象;收集一个星座的神话故事和编写一个星座的神话故事。其中重点是第一个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星图,设计观察和记录的表格,观察星座和记录观察结果等基本技能,而学会认识星座,是一种终生有用的技能。而“检查进度”中明确提出要在三个阶段检查进度,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告诉学生这三次检查的具体时间,对学生的督促会更有效。因为是自由分组,各组的学生情况会有差异,教师应该对组长有更明确的要求,例如细化每个组员的工作安排及进度并及时调整,检查学生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也可以在教室里布置学生作业的阶段展览,防止课题研究变成突击行为。本课题研究的第二和第三个内容,比较重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应该在研究过程中引起注意。
第四、课题汇报和总结
无论进行哪种类型的课题研究,汇报和总结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总结,既可以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得失进行回顾,例如组内合作是否有效,小组计划是否可行等,还可以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并交流自己的困惑和心得。这样的小结既可以总结过去提高自己,也可以用于指导今后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该按照活动开始时制定的标准进行,并且不能忽视对过程的评价。本课题的开展有可能会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自发研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这样的题目,例如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星座,了解自己的生日星座的科学知识,同时学会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杂志上登载的每月星座预言等;同一个季节观察的星座是有限的,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拓展这个课题,完成四季的星空观察。
案例研究教学建议
 
 
本套教材在每节正文结束后,都设计了一个“案例研究”栏目,多为一段与地理相关的短文或新闻报道等,内容与本节主要内容相关,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课本中讲的自然原理和规律是简明抽象的,但事实上,自然界是千变万化非常复杂的,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或透过现象正确的提炼和概括地理事物背后隐含的原理和规律,案例研究是个好办法。教材在每个案例研究中都附有一两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处理。案例研究的教学不是固定在一节课的最后,也不是只局限于课本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举出与学生关系更密切的其它案例进行研究。下面我们以第四章第一节的案例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为例,提出具体的建议。
黄河是我国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三角洲主要是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但同时也受到海水的侵蚀作用,本案例重在使学生体会外力的各个环节是共同作用于地表的,只是作用的强度有主次之分,而且这个主次关系也在随时间变化、此消彼长,因此导致地貌在不断变化中,教学生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
教师可以按照课文中“思考”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列一张表,把每个时段黄河河口海岸的形态变化进行比较。通过填表,可以看出自1976年以来黄河河口地区沉积作用大于侵蚀作用。
文本框: 时  间
	河口海岸线变化	侵蚀与沉积作用比较
地理中涉及的计算往往是最简单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数据反映地理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画成折线图,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并且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黄河含沙量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变化,会对当地人们造成怎样的影响?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黄河三角洲在不同时期的图片,配合数字使用可能效果更好。学完本章第二节后,再回来认识黄河三角洲是河流的沉积地貌,并能与我国其它的河流三角洲进行比较。
对教师的建议
   
本套教材的编写,是经过对《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的深入研究,又精心设计了双系列结构,先进的教育理念加上新颖的教材呈现方式,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变化比较大。这些变化怎么才能体现出来呢?可以说教材所有的特征都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体现,而教师在其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要做到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以下是对教师的一些建议: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这是教师能够贯彻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根本。如果教材的使用者、课堂的组织者——教师本人,依然沿用旧有的以知识为重、单纯讲授为主的方式,那么在本套教材的实施中会很不顺手,认为知识的系统性弱化了,而那些“花哨”的栏目既占时间还不好开展,出现这种冲突是好事情,说明教材的变化使教师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可行?逼着教师艰难却是可喜的改变自己的观念和做法。认真的阅读教材,悉心地体会编者的意图,真正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可能会喜欢上这套教材,喜欢上那些新颖但“折磨”人的栏目。
第二、更新知识。身为教师,周围的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学生也在变化,如果我们的知识还停留在当初自己上学时接受的那些内容,一定有许多知识已经发生变化了,变得不合时宜了。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的变化比较少,但也并非一成不变,而人文地理的发展变化之巨大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想法,及时的更新知识储备,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借助这次新教材的使用为切入点,选择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的地方作为研究的课题,题目不必太大,既能通过研究提高自身素质,也能为使用新教材的其他同行提供有益的经验。本套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如果没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又如何启发和感染学生呢?教材的使用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设施,对同一内容的处理可能会不一样,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研究的课题。
 

苍瑞教育:建设南大街29号众鑫大厦1718室 咨询电话:0311-86251056 邮箱:SJZcrJY@126.com
石家庄苍瑞教育@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04347